公共艺术中心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和省教育厅《关于转发<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通知》等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师资队伍、教学条件、办学特色等方面的实际情况,使公共艺术课程面向全体学生,注重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现将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一、推进公共艺术教育工作,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
艺术中心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每年的《年度工作计划》均把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推动艺术教育工作列入规划、要点,纳入学校教学质量年度报告、制定公共艺术教育发展年度规划。
制订《洛阳职业技术学院艺术教育工作规程》《洛阳职业技术学院艺术教育管理办法》规范艺术教育管理,明确艺术教育工作委员会成员。负责人由校级领导担任,机构成员由宣传部、教务处、学生处、团委、教研室主任组成。为了使艺术教育得到全面落实,每学期定期召开会议,统筹全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教学、艺术实践活动等工作;在措施上狠抓艺术教育任务的落实,把我校的艺术教育目标定位于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上,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
二、加强对公共艺术教育工作的贯彻执行
(一)按照国家级省教育厅要将艺术教育课程纳入学校的教学计划之中,按照公共选修课的方式开设艺术教育课程。
(二)在各专业制定的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中都融入了艺术教育成分,加强专业教育与艺术教育的融合,夯实艺术教育基础。全校共开设22门艺术类必修和选修课程,如《才艺》、《艺术理论》、《中外音乐史》、《茶艺与茶文化》、《书法》、《剪纸艺术》、《文物鉴赏与收藏》、《礼仪与人际沟通》等课程。
三、品牌引领,公共艺术工作得到全面提升
(一)围绕特色,艺术教学工作再创新亮点
1.抓好特色专业建设,擦亮“马金凤、李树建”两张名片,依托洛阳市人文社科重点基地——马金凤舞台艺术研究中心和李树建大师工作室,形成“教学与创研相融合,教学与实践相融合,教学与职业素养相融合”的人才培养特色。做好豫剧马派艺术传承保护工作。
2.依托马金凤舞台艺术研究中心,将豫剧马派艺术融入到学院各专业的教学及科研工作中,排演马派代表剧目《穆桂英挂帅》大戏进行展演;推进马金凤戏曲艺术博物馆的建设方案制定、社会藏品征集及项目招投标工作;在马金凤戏曲艺术学博物馆基础上成功申报教育厅项目库项目——豫剧马派艺术数字化博物馆及文创中心项目。
3.建好李树建大师工作室。4月12日,李树建大师工作室在我院揭牌,学院为李树建颁发“特聘教授”、戏曲艺术学院“名誉院长”“首席专家”聘书。12月底,李树建经典大戏《义薄云天》将在学院戏曲实训剧场进行首演。
4.积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校园的传承。4月14日,受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委托,由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组织的“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考察组”来到我校进行考察,听取了非遗戏曲项目在校园传承情况,观看了戏曲专业师生表演的折子戏,专家组一致对我院保留传统艺术的办学特色点赞;11月,圆满完成由洛阳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指导,我院主办的“非遗驻校园”展演活动;成功申报教育厅项目库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
5.产教深度融合,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通过结合企业、结合市场,形成“共育、共研、共演”的人才培养模式。
6.社会服务能力、影响力明显提升。1月组织50余名师生参加2020年洛阳市戏曲春节晚会的录制工作;10月组织师生排演专场精品节目在洛阳市应天门广场参加“潮嗨古都新生活音乐节”惠民演出活动;积极利用专业优势开展疫情防控宣传工作,戏曲表演专业教师高新建创作并演唱戏曲《万众一心抗疫情》于2月15日分别登上“学习强国”全国教育平台和河南教育平台,播放量达到70万;戏曲表演专业教师秦爱花创作并朗诵《责任在肩,人民在心》歌颂全国人民群众一起共克时艰,万众一心,遏制疫情;戏曲表演专业教师雷鲜会演唱戏曲《我们都是钢铁汉》向千千万万奋战在抗议一线的医务工作者致敬;舞蹈专业教师张媛带领舞蹈专业学生录制手语舞《坚信爱会赢》和舞蹈作品《致敬青春》,被选送“学习强国”河南教育平台,播放量达到10万;我校举办的“非遗驻校园”活动受到市领导、各民主党派及各行各业关心“非遗”传承爱人人士的高度关注,洛阳电视台新闻联播、“古都夜八点”栏目、河图网等新闻媒体均对我院在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的传承工作进行了报道,进一步扩大了学院的社会影响力。
中心高度重视艺术教育工作,严格按照国家教育部颁发的《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开展艺术教育工作,取得了比较突出的成绩,为全面提高各专业学生的人文艺术素质和创新能力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2020年12月
